欧洲杯 BetVictor Sports(伟德体育)国际官网(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杨浦区延吉街道养老院氛围本就很好,部分设施改造后更受欢迎。记者去年探访时,入住率就很高,3个月后回访发现,不仅209张床位全部住满,还有四五名老人在排队等待入住。静安区益福养老院原来在医疗这块有短板,与社区医院、三甲医院联动后,老人就医不再犯愁,还吸引了不少新老人入住。据统计,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700多家养老机构,共有养老床位17.58万张。随着住养服务品质、医养结合水平、专业科技含量等提升,上海养老机构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老人的试住。
始建于1996年1月的普陀区长风敬老院,是一家运营了20多年的“高龄”养老机构,设施相对陈旧。2023年10月,长风敬老院启动全面修缮改造,并于2024年8月重新开放。改造后,入住率大幅提升,由改造前的41人升至61人,入住率达87%。长风敬老院院长唐奇认为,入住率提升得益于设施功能升级。“不仅整体优化生活环境和服务设施,还增设了康复室、聊愈室、助浴间等,我们还将不少床位改造为护理型床位,为老人提供更精细的护理服务。”记者看到,敬老院一层增设的护理台上,细致记录了每一位需重点照护老人的护理要求,饮水量、如厕频率、多久翻一次身,吃普食、粗糊还是细糊等。
与长风敬老院情况相似,2024年12月,运营多年的曹家巷长者照护之家经设施功能升级,改造为专注认知症照料的长风·慧忆家园长者照护之家。改造前,照护之家建筑面积不足550平方米,床位却多达40张,入住老人20位,且高龄、失能、失智等有不同照护需求的老人混住,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照护服务。上海慧享福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慧说,改造后,照护之家转型为专注于认知症照料,床位缩减为18张,增加了功能空间。比如,将原本的五人间改造为家庭式客餐厅,便于老人餐后开展康乐活动。
记者观察发现,这次改造针对认知障碍设计的匠心体现在每一处角落。厕所房门,配以醒目的马桶形象标记;楼道走廊,通往各功能区均有彩色动线指明方向;卧室床头,日历本一清早被翻至当天日期,帮助老人找回时间知觉……每收住一位老人,慧忆家园的护理员都会认真评估,并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比如,有的老人习惯卫生间一定要在出门左手边,有的老人穿衣前习惯有人赞美一句“今天真精神”等,观察期后,护理员会为每个老人总结一份近10页的个案照护计划。这些点滴细节让家属很感动。改造后,慧忆家园收费标准提高了,但运营两个多月以来已入住老人16位。
为打通老人就医服务“最后一公里”,医养资源正不断联通与共享。益福养老院是一家民办养老机构,共设58张床位。“我们的硬件环境、服务水平都不错,就是医疗成短板。”院长冯建成说,由于没有内设医疗室,老人生病,要电话通知家属,由家属带老人去医院看病,“有时看一次病要折腾一天”。“很多人来考察,觉得这里环境优雅、地理位置好,但看到没有医疗设施就不再考虑了。”冯建成提到,益福养老院此前入住率在30%左右,有段时间“整个楼层几乎全空了”。
2023年8月静安区实施“五床联动”计划,让卫生部门“3张床(家庭病床、医疗病床和安宁疗护病床)”与民政部门“2张床(家庭养老床位和养老机构床位)”无缝对接。益福养老院成为首批试点机构之一,共和新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此设点,老人在养老院就能就诊、配药。益福养老院还与对口的闸北区中心医院签订协议,老人病情严重可直接转至中心医院。“以前是一床难求,现在有了直通车。”冯建成说,“五床联动”实施后,直接带动入住率提升,目前达到93%。记者采访当天就有一位老人签订入住协议。这位76岁的老人患脑梗,“她儿子前天来养老院考察,我们带他到诊疗室参观,隔天他就把母亲从护理院转过来了”。
松江社会福利院探索“1+X”医养结合模式,致力于为照护等级3级以上、需要重度照护的老人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松江社会福利院院长杨霞静介绍:“其中的‘1’,是指福利院内设的医疗机构。虽然这是我们的基础,但仅靠自身能力,难以满足老人多样化的医疗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引入‘X’,即与属地广富林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引入家庭医生工作室,每周安排医生到福利院坐诊。同时,我们还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南院(三甲医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松江社会福利院是本市最早一批设立“互联网医院+养老院”的养老机构之一。通过与市一医院合力打造“云诊室”,老人在“E管家”的协助下,可实现远程挂号、线上问诊和线上配药。通过互联网医院开具的药品直接寄送到福利院药房,由“E管家”核对后发放给老人。“这样,老人不出院门就能看病、配药,家属还能同时在线观诊,第一时间了解老人的就医情况。”杨霞静说,不仅如此,市一医院还向福利院医护人员开放内部培训课程,助力提升医护水平。
短托照护也是打开围墙之举。今年年初,全市166家养老机构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继续推出“春节暖心短托”服务。记者去年春节在万宏悦馨第一养老院采访时,遇到两位短托老人。一位是失能失智的76岁叶阿婆,另一位是患帕金森病的77岁姚老伯。因保姆回老家过年,他们的家属只能将老人短期托付给养老院。姚老伯的老伴一开始还担心他不能适应,住了几天发现他状态不错,胃口也变好了,“其实养老院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糟”。今年春节记者再次回访这家养老院时发现,两位老人均已签约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