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 BetVictor Sports(伟德体育)国际官网(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秦耕(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2亿人,占总人口的15.6%。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78%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约20%的老年人患有三种及以上慢性病。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趋势明显,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专业优质的医养结合服务。
医养结合是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面向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照料的基础上,提供其所需的医疗卫生服务。在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引领下,医养结合重点服务对象是失能(含失智)、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老年人,主要提供以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为主,兼顾日常生活照料的服务。医养结合坚持最大限度维持或改善老年人功能状态,提升其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是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务实举措,旨在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党中央高度重视医养结合工作。2015年,在总结各地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医养结合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医养结合发展指明了方向。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设立老龄健康司,承担组织拟订医养结合的政策、标准和规范等职责,并联合多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联合民政部确立90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强化示范引领,推动发展不同模式的医养结合服务。
一是强化规划政策引领。推动将医养结合纳入《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国民健康、老龄事业发展、养老体系建设、健康老龄化等规划,明确新时代医养结合工作的发展目标。《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和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将医养结合作为推进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任务进行部署。
二是加强要素支持保障。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审批登记、价格、财税、土地、医保、投融资等多项支持性政策措施,持续整合优化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推动资源共享、服务衔接。实施“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多渠道资金支持医养结合项目。实施医养结合示范项目,鼓励各地加大政策支持,注重机制创新,充分发挥示范单位引领辐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北京市针对80岁以上的“老老人”,从兜底保障、优化设施布局、扩大普惠服务供给等多方面加强服务保障。
三是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将医养结合纳入深化医改、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等工作统筹推进。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实施老年健康管理、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失能老年人健康服务行动,对65岁以上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和咨询,指导转诊转介。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开展康复、护理以及医养结合服务,深化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支持养老机构通过医养协议合作、设立医疗卫生机构等多种方式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医养结合,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多场景提供服务的格局。福建省推进以家庭病床为主要形式的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并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联体。
四是提升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出台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和管理指南、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服务指南、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指南,发布《医养结合机构内老年人在养老区和医疗区之间床位转换标准》等,持续规范医养结合服务。实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养结合领域应用,推进医疗、养老服务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组织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上海市推广“互联网医院+养老院”模式,促进取得互联网诊疗服务资质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医养结合促进行动,加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指导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医疗、家庭病床等服务,扩大上门护理服务供给。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引导有条件的县区级医疗机构延伸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建设,支持退休医务人员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升从业人员服务能力,推动实现健康老龄化,不断增强老年人健康养老获得感。
实践中,医养结合机构场地租赁以及医疗设施、康复设备购置等需要大量资金,亟需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从投融资、财税价格、用地等方面对保障措施作出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接受、发展可持续的医养结合服务。2019年,印发《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的通知》,深化医疗和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流程和环境。同年,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并按规定享受税费、投融资、用地等有关优惠政策。2022年,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价格、医保、土地、财税优惠等多项支持性政策措施,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医养结合能力突出的养老机构,主要接收需要长期照护的失能老年人。2024年底,印发《关于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广团队服务,最大限度帮助老年人维持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目前,我国超8000家医养结合机构中,由社会力量举办的超七成。河北、安徽、广东、四川、新疆等地投入财政资金、彩票公益金,山东设立医养健康产业基金,为老年人提供规范、安全、优质的医养结合服务。
山东省将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列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先后制定创建方案、推进方案、攻坚方案和提升方案,将医养结合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深化医改总体布局,明确18个部门责任分工,围绕制度机制以及保险、用地、税费、人才等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形成了完备的支持保障体系。目前,全省医养结合机构超1000家,床位数超28万张,逾1800万老年人纳入省医养健康信息管理系统,165万失能老年人信息入库。
六是“医养签约、以医促养”模式。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与周边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建立慢病管理、上门巡诊、急症转诊、嵌入服务等机制,全省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超5000对。济南市全面推广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3+1”签约合作机制,为每家养老机构至少签约基层、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各1家,覆盖全部全托养老机构。山东省立第三医院与辖区内18家养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定期为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提供老年综合征评估、健康教育、线上咨询、绿色转诊等服务。
英国的“整合照护”将包括医疗护理、社会照料在内的所有初级照护、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各服务供给主体之间的联结,提供整合式、一站式服务。整合型服务体系是英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其社区照护注重生活照料、物质支援、健康支持和整体关怀,在提供居家上门长期照护服务的同时,还借助社区日间照护中心、社区嵌入式护理院等,为术后老年人和健康恶化的老年人提供中期照护,旨在通过各种可行且具备积极治疗意义的住院替代方案,让老年人在急性疾病出院后依然能得到适当治疗,从而在初级卫生保健、院舍服务、社区服务、居家服务之间实现有效衔接。
总体来看,上述国家的照护服务体系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划分承担相应责任,基层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负责对老年人综合评估、照护方案的制定,并承担相应的资金支持、多元主体的服务整合及监管等。二是建立包括政府、家庭、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责任共担机制,建立多个工种人力资源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和运营管理平台,实现老年人在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养老方式下的多场景照护服务衔接与转换。
一是完善多层次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以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为抓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主体,以嵌入式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家庭养老床位、家庭病床、家医签约等为依托,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居家”三级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建立“网格发现、家医报到、识别干预、及时转诊”工作机制,完善不同层次服务间的衔接机制,建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和家庭照料相衔接的长期照护工作机制和转诊流程。
三是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按照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建立分类补偿支持政策,综合运用财政资金补贴、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商业性保险等,形成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融资格局,提升老年人及其家庭支付能力。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创新失能老年人商业保险服务模式。深化价格改革,给予康复中心、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等一定的自主收费和定价权,对于短期内医保目录难以承担但医疗照护亟需的服务项目,由患者按照公平、公开、自愿、合理的价格承担。